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大整理

发布时间:2024-03-04 06:12:26来源:ob体育app官网下载   浏览次数:185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重要的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4)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办法来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方法,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需格外的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的因素见下表: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可从基础好(资源和开采条件)、拉动强(区位和市场条件)、有保证(交通条件)三大方面、五小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体系,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体系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也有生态破坏。山西省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论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体系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原因。

  (4)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果,对能源、矿产资源做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河流的综合开发要充足表现河流开发的综合效益,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不同的河流甚至在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特点不同,其综合开发的措施也不同。怎么样做河流的综合开发,以保持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整治环境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在分析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也要依据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如不同河段的开发重点如下:

  流域的合理开发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过度的开发不仅经济效益低下,也有可能会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有些开发方式,则是有利有弊。在具体分析评价流域开发带来的影响时,要依据流域整体性原理,并对其地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如墨累-达令河流域早期的过度灌溉就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依据流域存在的自然发生的或人为触发的很多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然后“对症下药”做综合整治。

  河流流域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如断流、凌汛、洪涝等。其中洪涝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维持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发生频率更高。流域综合治理中,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一般会采取如下对策: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的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工业基础、世界产业高质量发展形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竞争的增强等因素影响,在完成初步产业升级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产业转移的最终的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市场占有率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很典型,其原因见下图所示:

  企业生产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别的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因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开拓国际市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企业重点投资北美和西欧。但20世纪末以来,西欧和北美经济不振,新兴的东亚、东南亚成为日本的主要投资区。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区和产业转入区在产业体系、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1)西北地区的高山牧场大多分布在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则分布在山麓地带。

  (2)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①有利条件:盆地边缘有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②不利条件: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总体上水资源匮乏。

  (1)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条件: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②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