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高台县:科技之光照亮生态之路

发布时间:2024-03-18 01:11:50来源:ob体育app官网下载   浏览次数:185

  近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高台县位列其中,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的县。如何跻身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高台县科学技术创新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高台县坚持绿色转型发展,以科学技术创新助力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质增效,发展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一体化区域多向循环模式,创建全链条示范带动省级科技园区,打造高崖子滩百万千瓦级光伏产业基地,打好土壤、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好转,生态名片更加靓丽,发展底色更加浓绿。

  走进位于南华工业园区的甘肃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厂区,两个大型沼气储气球形罐格外醒目,旁边矗立着4个6500立方米的桶形厌氧发酵罐,有机肥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我们建立秸秆、粪污、尾菜收储运体系,日处理各类农业废弃物750吨,年处理秸秆1.66万吨、养殖粪污12.5万吨、尾菜10万吨,形成生物天然气、沼液、有机肥生产销售体系,年产生物天然气700万立方米,有机无机复混肥5万吨、有机肥5万吨。”方正节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玉龙和记者说,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轻了农作物秸秆和养殖污染,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全县现代农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时下,制种玉米大面积收获,宣化镇利号村村民方宏廷又要开始忙着收购秸秆。“去年收购秸秆580吨,兑付有机肥135吨。有机肥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是助力农作物生长的无害化‘绿肥’,也给连年种植的土地补充了‘营养’。”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方宏廷深有感触。

  而像方宏廷这样的秸秆收购点在全县有12个,分布在各个乡镇。“我们将收购来的秸秆、尾菜等进行‘科技转化’,变成有机无机肥或沼液后送到农户田间地头,成为农作物的底肥和‘生长液’。”邢玉龙介绍,该公司还建成20多公里的沼液输送管道及配套设施,将沼液输送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沼液滴灌施肥技术,实现循环利用和效益提升。

  不仅如此,方正节能公司采用最先进的多级过滤和浓缩技术,新上沼液提纯设备,将提纯沼液肥大面积推广应用到全县各类农作物。“公司生产的沼液肥、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有机肥在新坝、骆驼城、南华、巷道、宣化等镇22个村3万多亩洋葱、西甜瓜、茄子、哈密瓜、制种玉米、葡萄等作物进行推广试用。”邢玉龙表示。

  金秋时节,南华镇成号村的果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迎来哈密瓜收获高峰期,工人们忙着采摘、包装、贴标、装车,一派丰收景象。这两年,合作社依托本地地理、气候优势,同时应用有机肥增施、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哈密瓜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使用有机肥后苗壮、根系发达、果菜色泽鲜亮,口感好。而且无污染,保水保墒,防止土地板结,可连年种植不倒茬。”果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海坦言,因为“有机肥的助力”,他连续几年种植哈密瓜,经济效益可观,打算明年种植培养面积翻番。

  高台县健全完善科学技术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制定出台扶持壮大蔬菜、草畜、戈壁生态农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全县形成了以蔬菜、制种、草畜为主导、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并围绕“三区及五大工程、八大支撑保障体系”的省级科技园区规划和建设内容,抓项目、强科技、促带动,全力推动科技产业园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建成露地高原夏菜生产区10000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休闲观光区1个,设施蔬菜生产区8000亩,核心区绿色优质蔬菜年供应能力11.2万吨,蔬菜产业年产值2.24亿元,蔬菜种类涉及7科27个品种,创新转化率较高,全天候周年生产,打响了“红色高台,绿色蔬菜”品牌。

  “我们积极争取甘肃省农科院在核心区绿色蔬菜产业园建成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高台综合试验站1个,成为甘肃省农科院在省内仅有的三个院地合作试验站之一,通过开展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选育和试验示范,倾力打造综合性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园成为当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基地。”高台县科技局局长田玉龙介绍。

  同时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型农药技术,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8.5万亩、高效农田节水面积达36.5万亩。成立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55个,统防统治面积达32.6万亩。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优势,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52场(次)、培训农户1.2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落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26个,开展各类试验示范177项、6.45万亩,推广新机具900台(套),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80.1%。

  在科学技术创新强力支撑下,高台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撑农业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我们种植的1100亩西蓝花、500亩菜花效益可观,收获旺季每天出菜四五十吨。一部分运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另一部分运往深圳、大亚湾等南方市场。”甘肃茂雄高原雪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供港蔬菜基地负责人刘继耀表示。

  科技之光照亮希望的田野,处处都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收获之后的农业废弃物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农膜,而高台县也有“变塑为宝”的企业破解农民群众头疼之事。

  记者在新宇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废旧农膜被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变成再生塑料颗粒,最后经过注塑机生产线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食用菌周转篮,供应外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张掖、酒泉、嘉峪关、武威等地收购,每年收购废旧农膜、塑料1.5至2万吨,40%生产成采摘篮、包装篮等,60%生产成再生塑料制品,销往江浙等塑料制品厂。”新宇塑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龙十多年来初心不改,只为让“有限资源,无限利用。”

  “全县培育扶持废旧农膜回收企业4家,鼓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拓展延伸产品加工链的同时,加大全生物可降解膜、地膜捡拾机等新材料、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开展社会化机械捡拾服务,推动田间残膜高效回收等技术的示范应用,并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农膜回收挂钩新机制,激励农户‘拾旧换新’。”高台县科技局副局长白雄说,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促使全县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今年春天,罗城镇下庄子村村民蔺海英捡拾的880公斤废旧地膜兑换了5卷新地膜,解了燃眉之急。“不但保护环境,而且经济实惠,今年秋收后抓紧捡拾地膜兑换。”蔺海英乐呵呵地说。

  “‘以旧换新’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每年秋收后和春耕前,村民们都主动捡拾旧膜,兑换领取新农膜的农户络绎不绝。”黑泉镇副镇长车天武表示,该镇已回收废旧农膜85吨,按照10:1的比例为农户兑付新膜3.2吨。

  目前高台县有132个废旧农膜回收点,不仅保证了企业原材料供应,还享受“以奖代补”政策,践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构建了“农户捡拾交售、网点分散收集、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实现了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今年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公布51个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高台县“构建废旧农膜循环利用体系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案例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该县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是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实践。

  走进高崖子滩光电产业园,千顷光伏发电板在戈壁滩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安装剩余的组件。“这里已建成企业6户,在建光伏发电项目3个,330汇集站1个。今年1-7月,产业园已并网360兆瓦,累计发电3.34亿度。”白雄表示。

  高台县坚持把科技创新融入经济发展产业链、产品链和价值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高地,推动经济发展。

  持续实施生态工业突破行动,坚持走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抢抓新能源产业建设政策机遇,努力打造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综合能源、煤炭循环利用、盐硝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格局。

  制定出台《高台县贯彻落实张掖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激活资源优势,领跑生态工业强势发展,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共引进项目57个,孵化企业232户;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园区、省级工业园区;引进外国专家3名,国内专家128名;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2个,转化科技成果40项,实现产值7.6亿元。

  新技术引领新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不仅让工业项目开启“加速度”,也让一条条更宽阔、更低碳、更环保的高质量绿色生态之路在高台大地不断延伸。

  随着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效应的逐步扩大,高台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污水、土壤治理等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普遍的应用,打出了土壤、污水、大气污染治理的“绿色组合拳”,让美丽家园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